马边“五个结合”力保脱贫攻坚“再战再捷”

信息来源: 马边县 发布时间:2017-05-18
【字体:  】
分享到:

去年,马边彝族自治县持续聚焦“两不愁、三保障、四个好”目标,全力推进脱贫攻坚,顺利完成16个贫困村退出、1306户4886名贫困人口脱贫,实现脱贫攻坚“首战首胜”,被省委、省政府表彰为“脱贫攻坚先进县”。今年以来,马边更专注地锁定精准扶贫,细化措施办法,坚持“五个结合”,全面推进4个乡镇、35个贫困村、7502名贫困人口脱贫工作。

一、坚持连片开发脱贫与精准联户帮带结合推进

针对省人大执法检查等提出的“精准识别还需提升”“非贫困群众保障不够”等问题,做好“三项统筹”。一是档内和档外统筹考虑。对已退出、临界点和系统内群众开展“回头看”,创新贫困户“二维码”试点,落实动态调整,清退、新增后锁定贫困人口5618户22411人。二是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统筹安排。对年内拟退出村按村均不低于1000万元实施集中投入。对有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,统筹资金安排,启动派驻第一书记和农技巡回服务组。三是短期和长期统筹推进。新增畜禽养殖2.3万只,政府、农户按6:4比例出资,开展特色农业保险试点,确保年内稳定增收。同时,鼓励差异化发展生态农业、乡村旅游,保障长期收益。

二、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配套结合推进

以项目推动为牵引,编制完成年度任务清单,夯实硬基础,改善软配套。在道路交通上。推进4个交通攻坚大会战项目建设,动工新改建干线公路100公里,确保拟退出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%。在农田水利上。启动56.4公里渠道新建、整治,推进1.4万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,升级改造农村电网200公里,加快农村污水处理,推进厕所革命全域化。在公共服务配套上。落实“十免四补助”“控辍保学”,建好用好卫生、教育扶贫救助两项基金,巩固15年免费教育,确保“一村一卫”“一村一医”“两馆一站”全覆盖。在兜底保障上。落实84万元对拟脱贫人口中未上户家庭成员进行DNA鉴定。加大深度贫困人员集中和分散供养力度,发放供养金296万元,兜底726人。

三、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彝家新寨建设结合推进

围绕“挪穷窝、换穷业、拔穷根”,推进易地扶贫搬迁1267户5554人、彝家新寨882户4100人的住房建设,不断解决彝区群众住房安全问题。一是聚力保进度。落实书记、县长“双牵头”,建立进度、问题、协调落实“三本台账”,创新“六包四主”推进机制,确保6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,年底前全部搬迁入住。二是聚焦搬得出。针对地质灾害隐患区、资源极度匮乏区等五大重点搬迁区域,按照“特困优先、逐年安排、分批解决”原则,精准锁定贫困群众建房需求,确保“五区”群众都能搬得出。同步开展原住地和安置地两个治理,实现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。三是聚合稳得住。立足村情民俗、自然生态,突出“环境优、设施全、产业强”定位,统筹“四个特色品牌创建工程”,打造集宜居农村、富民农业、魅力农游为一体的聚居点。启动永乐光辉特色小镇规划建设,年内建成特色风情村寨10个。

四、坚持造血功能培育与特色产业发展结合推进

瞄准绿色有机农业、自然山水和民族文化等资源,培育特色富民产业。一是做强产业体系。用好土壤地图,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,推进“一乡一业、一村一品”。探索多方利益联结机制,在下溪镇珍珠桥村依托专业合作社的资源、技术等,试点推广“联建统管、委托管理”模式,贫困户用土地流转和产业扶持资金入资入股,按股分红建设猕猴桃产业园,投产年收益户均可达2500元。二是拓宽增收渠道。设立“勤劳致富周转金”1900万元,提供每户贫困户不高于1万元的产业发展周转金,促进“借养还养”循环发展。实施“一人就业、全家脱贫”,选派碧桂园职中学生到中国纪检监察学院顶岗实习,依托“农民夜校”培训4.2万人次,转移输出劳动力4.7万人。三是用活生态优势。依托生态功能区转移资金,按不少于20%的比例增选生态护林员,兜底保障1729名贫困人口当年稳定增收4800元,助力生态补偿脱贫一批。

五、坚持外部聚力攻坚与内生动力激发结合推进

坚决有力贯彻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援彝战略决策部署。在外部聚力上。依托中央民大及其附中和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扶贫支持、越城区平台优势,分批选派优秀人才开展实践培训,示范带动教育、卫生事业发展。整合越城区和峨眉山市援助资金1800万元,重点投放新村聚居点等民生项目。充分发挥援彝医生和骨干教师“传帮带”作用,将16名援彝干部调整派驻到年内减贫任务重的乡镇和部门。在内生动力上。试点推广“有责任扶贫”“励志扶贫”工程,开展“贫困家庭奋进计划”试点,推进“返包倒租”模式将产业园分块委托给贫困户管理,按“产量越高、单价越高”进行全部回收,贫困户户均可管理10亩,年收益可达5万元以上。同时,实施移风易俗三年攻坚,持续治理“双高”。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上一条:
下一条: